优质均衡 惠民有感——重庆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报告

2023-11-10 15:03:32 149
全力推进“全域、全面、全程”优质均衡教育
沙坪坝 办好“沙磁教育” 惠泽孩子成长

树人景瑞小学数字课堂

森林实验小学学生在科学课上探究机械摆钟的等时性原理
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是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升维”,也是惠民生、增福祉的暖心实践。
自2013年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以来,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处谋划、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实现教育布局优先规划、经费优先保障、人才优先引进、资源优先配置,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根基。2022年,沙坪坝区被教育部确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2023年,沙坪坝区通过市级督导评估。
秉承“人文沙磁,学灯永耀”发展愿景,沙坪坝区始终将教育强区作为首位战略,以均衡为主线、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形成了“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水平持续提高,沙磁教育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的发展态势,正打造“全域、全面、全程”的优质均衡教育,努力在重庆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顶层设计
绘好优质均衡施工图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保障。优质均衡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四个更”: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
作为重庆市的教育大区、教育强区,沙坪坝区因教而立、因教而兴、因教而强。全区以厚重的教育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备的教育形态,发达的各类教育,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书写着“沙磁教育,国之所倚”的绚丽篇章。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沙坪坝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压实部门责任,凝聚工作合力,举全区之力办好教育。
面对“公平”“优质”“均衡”的命题,沙坪坝区坚持城乡一体、扩优增效、守正创新,通过规划布局,优先保障,拓展优质资源宽度;创新举措,挖潜扩容,提升办学条件高度;专业引领,有序交流,加大师资均衡程度;集群办学,自主融合,拓展协同发展深度;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增加素质教育厚度;数字赋能,融合应用,加快教育发展速度;评价改革,注重内涵,提升办学质量效度;规范招生,控辍保学,增强学生关爱力度;多方联动,落实责任,加大协同育人精度。
解优质均衡发展之要,行优质均衡发展之道。沙坪坝区通过全域、全面、全程的“软硬”兼顾、“内外”并重、“标本”齐谋,为全区建设“主阵地、示范区、排头兵、领头雁”目标定位注入教育动能。
“软硬”兼顾
推进全域优质资源全覆盖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建校9年的融汇沙坪坝小学,拥有30亩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基地。这个基地与后山的800亩社区公园彼此镶嵌,公园即学校,学校即公园,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享受“耕读传家”的快乐生活。
充分利用教学楼楼顶闲置空间,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凤鸣书画院”;整合行政楼办公区域,改建为“学生发展中心”;改建补充8大体育场馆,新增体育场馆5115.9平方米……凤鸣山中学拓展了教育空间,改善了教学环境。
在沙坪坝区,不少学校通过全域资源配置的优化升级,实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达到“从有到精、从精到美”的办学条件“跃升”。
聚焦全域“软件+硬件”兼顾,沙坪坝区以高规格、高水平的标准,强统筹规划推区域均衡、重协同发展推校际均衡、实交流轮岗推师资均衡,全力改善学校教学生活和安全保障条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规划布局、强统筹实施。根据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动态,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沙坪坝区新编制《中小学校布点专项规(2021-2035)》,构建“一圈三带”全域教育优质发展新格局,采用“上天入地”“推墙合室”“左右求源”等做法,推进“一校一案”挖潜扩容,因地制宜开辟学生活动场地。
集群发展,重协同发展。沙坪坝区在2015年开展集团化和共同体办学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新时代优质学校集群化发展3.0行动,以“总校+分校”“领军校+成员校”“特色项目联盟”等为组建形式,建成中小学法人统筹型集群、品牌引领型和项目驱动型集群57个,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
有序交流,优师资配置。沙坪坝区将教师发展作为关键一环,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打造师德涵养(沙坪坝)实验区。围绕打造“名师的家,教育的城”,探索实施“区管校聘”管理机制,教师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的30.7%,优质师资占比近40%。实施“1+N”名师名优工程、“筑巢引凤”计划、人才关怀行动,构建“五级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优秀骨干教师占在职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沙坪坝区构建泛在共享的优质资源供给体系,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推进学校挖潜扩容、加快学校发展成长、促进薄弱学校提档升级。
“内外”并重
释放全面提质增效新活力
重庆七中将教材课文具象化、生动化,创编全国首部中学语文教师版话剧《雷雨》,在“荟文”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展演,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重庆一中遴选86名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组成教学团队,依托“重庆一中书院云课堂”平台,打造了不同学科的203节“名师公益‘云’课堂”,免费向社会开放;树人景瑞小学依托校本网络学习空间,突出AI智能优势,打造“学科思维—班级特色—传统文化—SMAC”四级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提质增效……
在全面建设新重庆、新沙区的时代背景下,沙坪坝区坚持立德树人、扩优增效、质效双增,在突出德育实效、强化身心健康、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创新实践,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全面“内涵+外在”并重,通过多策并用促教学提质、五育并举强综合素质、协同育人聚各方合力,在学生核心素养上锦上添花,让人人享有公平而均衡的优质教育,促进城乡学生全面发展。
多策并用,促教学提质,是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沙坪坝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提质攻坚行动,构建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协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强化“跨校帮扶”,开展全学科常态课考评与全过程质量监测,提升区域义务教育质量。
五育并举,强综合素质,是内涵发展的关键之举。沙坪坝区构建新时代“红岩大课堂”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以体育人”发展新格局,加强区域美育品牌建设,形成“固本铸魂 兴劳育劳”劳动教育体系,连续8年开展中小幼价值准则教育,连续15年开展体质健康比赛,并建成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监测一体化平台,探索形成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五步法,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供支撑。
协同育人,聚各方合力,是外在建设的有效补充。沙坪坝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保障群体公平发展,实施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初中“相对就近、免试入学,对口派校、随机派位和区域统筹相结合”,落实公民同招。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正是因为沙坪坝区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不仅能够“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学得好”,学有优教的民生幸福标杆正在区域树起。
“标本”齐谋
深化全程综合改革促公平
沙坪坝区坚持“治标+治本”助力改革创新,以评价改革、“双减”落地、数字赋能为综合改革核心举措,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效能。
用好评价改革指挥棒,沙坪坝区印发《沙坪坝区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配套出台《沙坪坝区政府部门和镇街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办法》等制度11个,将优质均衡创建纳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重要内容,不断优化学校内涵发展评价,以“学生、教师、学校”为评价主体,构建基本线、发展线、警戒线“三线并行”的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连续12年以学校内涵提升程度检验区域优质均衡效度。
推动“双减”工作有实效,沙坪坝区将“双减”落地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的关键,以“校内提质+校外减负+家校社协同共育”,打造高效课堂,重构课后服务体系、构建优质均衡发展良好生态。
主题化、序列化的研学实践,就是沙坪坝区推动“双减”工作的一大抓手。该区建立健全了中小学生广泛参与、育人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研学工作体系,打造“寻根·行走的青春”研学品牌,将“家国情怀”“耕读传家”厚植于孩子们心中,“把根扎下、把气接上”。
比如,川外附小的“红岩小导游”队伍,参加红岩研学体验课程,利用周末、节假日到红岩魂广场、白公馆等景点为游客们进行义务讲解。育英小学学生参与职业体验、乐耕实践、科技探索等校外研学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终身幸福打下坚实基础。南开中学学生走进白公馆、渣滓洞等教学点的“研学专区”,围绕“红岩诗歌润泽少年”主题创作征文,以短视频方式呈现“红岩诗文”诵读。
与此同时,沙坪坝区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治理机制,实施违规培训挂牌整改制度,完善常态运营监管机制,深化校外治乱减负,推进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联动。
数字化赋能改革发展,沙坪坝区在“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下,建成“沙坪坝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区域整体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试点,28所学校被纳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重庆市试点学校,移动学习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个最佳案例之一。
沙坪坝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促使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拓宽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天地。
数说>>>
近5年,沙坪坝区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24亿元,年均增长12%,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累计新增学位近3.4万个。
先后开展28项国家级、市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成功建成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等国家级改革项目试点区10个。
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
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连续5年持续提升。
荣获国家级教育成果奖11项。
周珣 张骞月 图片由沙坪坝区教委提供
绘就书香南岸更多精彩
南岸 集团化办学让“多校好”变“校校好”

运动员们挥洒汗水、角逐球场

今年新建成投用的广阳湾珊瑚中学
“幸福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服务每一个家庭。”这是南岸区“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愿景的四大追求。
这28个字,字浅言深,赋予南岸教育人坚定果敢和无畏勇气,勇立在教育改革潮头浪尖,先后摘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中外人文交流实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等诸多殊荣,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添了强动力。
也正是这份期待和责任,让南岸教育人拥有一次次再出发的决心和魄力。作为全国首批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之一,南岸区深刻把握住幸福教育发展的历史定位,以稳扎稳打的决心和长远设计的眼光,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率先创建一盘棋,统筹优质均衡全方位,找准创新集团化办学这一有力抓手,从集团化办学1.0“品牌输出、辐射引领”,到2.0“管理增效、协同发展”,再到3.0“制度创新、优质均衡”,打造35个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区域100%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区域富强之基。
“一把手工程”凝聚民生关怀
教育优先发展的定力
“我们学校又美,老师又好,我每天都在快乐中学知识、长本领……”开学才两个月,珊瑚长嘉汇小学的孩子们就对新校园爱不够。
2023年9月开学,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新成员校珊瑚长嘉汇小学迎接首批新生,与此同时,还有6所学校惊艳亮相,无疑将满足周边群众子女优质教育需求,助推南岸区教育再上新台阶。
同样开心的还有辅仁中学学子,这所培养出国家级足球冠军、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全国啦啦操联赛冠军的学校,通过上天入地、围廊扩室的新建和改造,增加教学及辅助用房3400平方米,增添3250平方米体育、美育运动场地与设施设备,提高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资源供给与保障力度。
孩子们的笑脸背后,是南岸区办好教育的定力。
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净流入量居高不下,学校规划建设、改扩建项目实施速度如一道艰难的考题,摆在南岸面前。然而,南岸区始终坚定: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未来,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摆在突出位置。
2022年4月,南岸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之一。南岸区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区委主要领导担任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作为书香南岸·幸福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把手工程”。区政府成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南岸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规划》《南岸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意见》等,全区“一盘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区委教育领导小组、区政府教育督导委研究制定《南岸区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攻坚行动的工作方案》,在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全力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级部门履行主体责任的运行机制,把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作为首要任务,紧盯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坚实的保障下,南岸坚持新校建设加速和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双轨,近3年已新建与改扩建广阳湾珊瑚实验小学、广福路学校、南山珊瑚小学、香溪小学、光华南坪实验小学5所学校,增加学位7680个,今年9月又投用江南广茂小学、珊瑚长嘉汇小学、珊瑚广阳湾中学等3所学校,增加学位5160个。2023年实施运动场改造项目3个,改扩建项目9个,完工项目12个,一个个校园变了样儿。
南岸起风景,教育最动人。南岸正上下齐心,绘就更多更美的教育风景。
集团化办学再创新再出发
高质量集团化办学的战略布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已经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如何破优质均衡之惑,向何处着力?
“教育集团化是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有力举措。”南岸教委负责人表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普及化,集团化办学是必经之路。
南岸的集团化办学走得早、行得稳、落得实。1999年,南岸区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20多年间历经三个重要阶段,“1.0版”着力“品牌输出、辐射引领”;“2.0版”注重“管理增效、协同发展”;“3.0版”聚焦“制度创新、优质均衡”。
站在时代潮头浪尖,南岸区立足于区域历史沉淀,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把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均衡作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自然紧密链接,让它成为了1个方略1个平台1个抓手,破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南岸区站高谋远,坚持顶层谋划,重布局抓统筹增活力。组建35个教育集团,涵盖“名校+”紧密型、“高校+”贯通型、“地域+”与“主题+”联盟型等多元类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学校参与率和学生受益率均达100%。
以制度强引领,书写创新新篇。构建以集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集团干部储备、教师编制管理、集团经费横向调剂等方面突破创新,为集团化办学赋能。建立区政府督导委成员单位对口联系教育集团、区教委领导包片督导教育集团等制度,深度挖潜,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形成教育集团资源共建、教学共研、文化共生、发展共进、成果共享管理机制。
以机制强管理,打开发展新天地。印发《关于推进南岸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予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制定《集团章程》和《联盟要约》,优化集团化办学的资源配置,强化依法治校;制定《学校发展性评价暨年度综合考核考评办法》,以捆绑式评价与学校自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撬动教育集团共同进步和特色发展。
以发展强底气,跑出教育加速度。依托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组建专家智库,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充分利用集团优势,有机整合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深化教师研训一体化;借助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依托《学校发展性评价暨年度综合考核考评办法》的实施,技术赋能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盘活资源,激活内力,南岸区坚持“一集团一案”“一校一策”的挂图作战举措,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采取自评、他评、捆绑评价等方式,整体促进集团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南岸,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进取,在集团化办学改革中深化,交出了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制度供给、政策保障等改革创新的区域答卷。
“幸福每一个孩子”的生动注脚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逻辑
在集团化办学遍地开花的态势下,如何深思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真正发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引擎作用?
南岸区集智集力探索集团化办学为广大学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聚焦内涵、质量、特色,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其根本目的在于有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
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办学规律,南岸区突出阶段特点,激发活力,让好学校遍布家门口。
以普通中小学阶段为例,南岸区实行“管理经验复制+个性特色发展”相结合的集团管理模式,坚持纵深推进、横向协同,注重教育改革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促进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在南岸较为偏远的文峰小学,背靠瑚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强大的教科研实力,成为重庆市阅读项目的“领雁”学校,在全国层面交流阅读教育的探索经验。
和而不同,特色发展,是处理好集团与分校关系的基本,南岸以“1+X”演绎多彩篇章。
南岸区在充分调研和精准研判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精准提质,打造集团品牌。如珊瑚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总校“亲亲教育”的引领下,集团内学校创建“亲历”教育、多彩课堂、“创适教育”等分校特色,以“1+X”演绎同形、同构、同源与共荣、共赢、共生的多彩篇章。珊瑚鲁能小学充分利用集团优质资源,通过探索教育集团化的治理机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共建、优质资源共享,成就了高起点办好新学校的佳话。
师资交流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南岸以教师流动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南岸区印发《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通知》,鼓励优秀干部教师在教育集团内、联盟学校间、校际间、跨区域交流轮岗。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各教育集团累计灵活引进33名高校教师开展跨学堂授课。集团内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活动竞赛、科研成果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引领师生学习成长,打造了11中学“大阅读”特色课程、天台岗小学“同质异彩”课程、龙门浩隆平小学“好种子”课程等一批精品课程。
激活办学活力,激发教师专业动力,构筑优质教育新格局……伴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持续深化,南岸区持续扩大“朋友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积极探索跨区域集团化办学,重点与锦江区、龙泉驿区、青羊区深度合作,建成11个从学前到高校的优质教育联盟。深化与北京西城区、上海静安区、杭州拱墅区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合作,连续3年承办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系列活动,提升教育品质,扩大南岸教育影响力。
找准内在逻辑,加速发展引擎,南岸的教育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合作升级开辟新赛道
求新求变永葆教育活力
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过程中有改革阻力、有发展瓶颈,更有破题之智、一往无前之勇,对高品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早已深深地融入在南岸教育人的血液里,彰显在行动中。
10年孜孜不懈探索,南岸持续深入推进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迭代升级,从课程领导力1.0建设,确立“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发展愿景,到课程领导力建设2.0行动,催生“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发展体系,再到课程领导力建设3.0行动,形成“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发展特质……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幸福教育新图景。
发力抢跑新赛道。南岸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共建“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督导评估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成为新时代南岸教育的又一次创新探索。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开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赛道。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共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先行区,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贡献区域样本。
铿锵步伐中,南岸区6大教育实验区建设有声有色,区域实现优质教育集团100%全覆盖,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进程稳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有力,“五育并举”的全科、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进一步迭代完善……
南岸,奏响了打造更高水准、更加公平、更契合未来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最强音,真正让“幸福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服务每一个家庭”的教育远景幸福可及。
南岸教育看成效>>>
201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在全市率先被国务院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22年在全市率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先行区。
先后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案例奖,2018、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承办全国教研会,南岸区课改经验深受全国同行好评。
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创办国科大重庆学院附属科技中学,与中国人民海军部队合作开办海航实验班。与在区高校联合开办2所中学4所小学1所幼儿园。建成35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区各小学幼儿园。
体艺教育全市领先,全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3金(全市4金),校园足球代表重庆市获全运会银奖,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成为全球最大盲人乐团,并成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唯一现场演奏主题曲的乐团,产生广泛国际影响。
我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高位进阶”带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色课程展示活动
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我市始终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先导,按照“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内涵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固强补弱,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呈现格局性变化,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9%,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市坚持从经济社会的全局高度谋划义务教育,以学生成长成才的民生角度洞察义务教育,以教育强市的战略维度推进义务教育,筑牢均衡之基、厚积优质之本、走好长远之路,通过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高位进阶”带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教育力量。

筑牢均衡之基
高位布局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高位推动的谋划、优先发展的决心,在我市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
念兹在兹,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审议教育改革发展事项,系统安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共商“城乡一体”、共谋“扩优提质”、共话“五育并举”……一次次周密部署、聚智聚力,真招实策频频推出,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全市之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全局之计,长远之策。《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引领、政策支撑,清晰划分各区县、各部门“责任田”,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机制,汇聚合力,促“有位”更加“有为”。
政策接连出台饱含振奋与期冀,如何发力、如何破题字字清晰,深刻勾勒了义务教育“奔赴”优质均衡的清醒和坚定:根据“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鼓励率先”的原则,我市计划分为“试点推进(2024年前)、整体推进(2028年前)、攻坚推进(2030年前)”三个阶段,推进41个区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推动全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提质培优、绿灯畅行的发展快车道已然开启,市、区县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深改委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深入教育一线,问计、问需、问诉求,护学、护校、护发展,向义务教育“最低处”“困难处”持续发力。
聚焦经费需求,推出“教育经费优先投入”的部署安排。我市将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纳入区县政府履职评价,每年4亿余元补助资金惠及近9万名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聚焦用地需求,看到“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治理方略。我市将教育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有机衔接,实行联审联批制度,严禁挤占、变更教育用地,从源头上保障教育用地供应。
聚焦入学需求,拿出“教育难题优先解决”的魄力担当。新增公办学位11万个,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61%。
厚积优质之本
应对变局 教育资源扩容增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意味着在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补短板”,意味着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方面“做加法”。
自从“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00.82亿元,建设校舍面积308.9万平方米,运动场164.8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从“麻雀”变“凤凰”,面貌焕然一新。
建的不仅是学校,更是希望。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都在不断扩大:“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各区县共完成投资525.8亿元,新建校舍1171.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861.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6.2万个,进一步解决了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种种变化交织辉映,是对“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生动诠释,给老百姓带来“新学校上新,老学校焕新”的直观感受。
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行,义务教育不仅有资源涌动的奔腾,也有一枝一叶的生长。“特岗教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为乡村教师队伍“补给营养”,优秀教师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不断深化交流轮岗,“组团式”帮扶不仅“沉下去”,而且“教得好”。
为了让每所学校都精彩,让每个孩子都出彩,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我市建立起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鼓励、支持各区县与学校深化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校际联盟等改革试点工作,以强带弱、以城带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占比达到80%以上。
优质教育集群发展建立起环环相扣的“强磁场”,让更多优质校“花开”家门口:渝中区将全区基础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有机整合,分三批组建巴蜀中学、巴蜀小学、巴蜀幼儿园等中小幼教育集团13个,大家如同“家庭成员”抱团成长,形成“1个法人多个校区”“多个法人1个集团”的多样化管理模式;云阳县成立4个集团型学区和15个区域型学区,将城区学校与深度贫困乡镇学校组建在1个“大家庭”,实现了农村小学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全覆盖。
扩容增量、求新求变,置身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插上数字之翼“飞”向更远处,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全市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率达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占比达100%,外面的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跨越时空界限,千里变咫尺,全市中小学生得以“同上一堂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一区两群”教育协调发展。
走好长远之路
开拓新局 办好教育惠民有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尤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让群众收获从“满意”到“更满意”的幸福感。
惠民精准,善作且善成。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之“点”,推动义务教育“面”上向好,以“阳光招生”护航“阳光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长期保持“清零”状态,2022年安排义务教育各类资助资金16.88亿元,惠及学生442.29万人次。
惠民有感,减负不减质。我市聚焦学生成长之“重”,兼顾“学得好”与“玩得好”,让“双减”落地有声:课程教材紧扣新课标要求,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由“漫灌”变“滴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作业设计从“增量”转为“增值”,智能化技术手段不仅让“作业七十二变”,更实现精准化练、讲、评。在云阳县,紫金小学等10所学校试点尝试基于课堂精准教学、作业精准管理的智慧课堂,覆盖全学科、全学段、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更懂学生、更懂教育,此案例也被教育部遴选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的典型案例。全市共有11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双减”先进典型。
在“双减”之外,“五育并举”的教育风景同样缤纷多彩:我市在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查中指标完成度名列全国第一;“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1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入围教育部建设名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率98%;美育实践活动覆盖率90%以上;巴蜀小学获得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中西部地区“零的突破”;谢家湾小学荣获全国教育领域首个中国质量奖;朝阳中学学生在2023年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跆拳道品势项目决赛中斩获4金……
以“优解”思维答好义务教育“民生卷”,侧重点早已从“数量优势”的有没有、够不够,转向“质量优势”的好不好、优不优。我市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宗旨,以质量均衡为核心,谋求更高的标准化水平、更高的均衡化程度以及更高的教育质量,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两江新区4个区率先申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头雁领飞带领各区县昂首跨越、展翅飞翔,努力开创优质均衡的崭新篇章。
链接>>>
幼有优育 学有优教
我市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纵观全市基础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已进入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也分别瞄准优质普惠、优质特色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呈现态势向好、实力向强、步伐向前的良好局面。
从能入园到入好园,从就近园到优质园,幼有优育的崭新图景渐次铺开:
2022年全市新增公办园108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其中公办幼儿园作为“主力军”,采取“新建一批、移交一批、回收一批、回购一批、改建一批、登记一批”等灵活多样的措施,不断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市教委蹲下身来用“一米的高度”看幼儿,把幼小衔接的“陡坡”变“缓坡”,确定沙坪坝区、大渡口区等11个区为幼小衔接实验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和国家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
高中阶段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目前,全市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已达到75%,近3年来新建普通高中13所,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扮靓颜值的同时提升气质,为了让高中教育的特色更特,我市立项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10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85个、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60个、校本教研基地60个、精品选修课程150门、优秀学生社团300个,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重庆在行动、在提速,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易昀菲 王小寒 阳丽 图片由市教委提供
市教科院以高质量教科研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辟“智囊服务”新赛道 激发“教育赋能”新动力

市教科院召开2023年全市教育科研调研座谈会

市教科院调研重庆市聚奎中学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如何与城市同频共振?如何更深入地推进教育迈向优质均衡,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以回应社会的广泛关切?
教科研工作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力量,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充分发挥“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丰富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指导教育实践的设计师、提高教育质量的领头雁”作用,精准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为我市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贡献教科研智慧和力量。
胸怀“国之大者”
强化科研职责答好教育时代之问
当前,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进入创新加速引领、质量全面提升、民生惠民可感的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
这些新挑战,迫切需要教科研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发挥支撑、驱动、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好教育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教科院作为服务教育发展的智库,应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牢新时代教科研任务要求,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增强服务决策水平,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提高重庆教科研在全国的影响力。”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范卿泽强调。
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重庆市教科院展现出了自己的担当。
强化系统思维,完善教育科研规划。全市教育科研聚焦教育“急、热、难、重”问题的针对性,实施了“345”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构建起全市教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在面向全市征集推荐选题的基础上,依托部属市属师范院校组建专家团队,研制了2023年重大课题指南10项、重点课题指南200项、“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指南90项。从2022年开始通过“命题”方式对重大重点课题研究进行安排部署,充分发挥了教育科学规划的引领导向作用。
强化全程管理,激发教育科研活力。坚持“高起点立项、高水平研究、高质量验收”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支撑、引领、导向作用,2023年分片区分院校对140余项重大重点课题实施集中开题,共组织集中开题论证会及课题研究观摩活动42场,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大幅加强了市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规范管理,提升规划课题研究质量。全市教育科研在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以质量为根本,以公平为前提,确定好课题申报、评审、开题、结题等全流程标准与目标,狠抓常规管理,以规范为保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2022年全市教育科研对标对表,在教育科研均衡发展上着力,保证每个区县和每所高校都有立项课题,组织专题培训活动30余场,参训教师3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如今,全市教育战线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继续高涨,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2023年全市共申报市级规划课题3581项,相比2022年申报3123项增长15%,最终立项课题总数为909项,相比2022年立项775项增长17%。
市教科院作为教育科研前沿阵地,亦积极培育项目,瞄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布局,围绕教育部和重庆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近5年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课题近200项,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政府发展研究奖、社科成果奖、教学成果奖80余项。
顺应“数字迭代”
积极探索教育新形态新范式
“这里有非常多的高清直播视频课程可以观看,名校教师带给我们更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每一期的视频和每一期的学习资源都是免费的呢……”作为重庆云课堂的老用户,四年级学生多多经常会和小伙伴分享自己学习的“秘密空间”。
这个“秘密空间”可有大学问。据了解,市教科院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成“重庆云课堂”“云教研平台”“优质资源库”三位一体的教研科研资源共享支持体系,累计研发1万多节优质课程(微课)资源,目前《重庆云课堂》网络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5万,年均访问量约1680万,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机遇又充满挑战。于市教科院而言,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贯彻数字重庆建设部署中,应当具备教研科研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
市教科院以推动实现教研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聚焦新型智慧教育,以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拓展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未来教育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新形态新范式。”为主线,以“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研究,推进在线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形成特色品牌,加大教育专项数据库建设力度为重点,扎实推进教研科研数字化发展,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迭代升级行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乘“数”而起,数字化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有序开展。近两年来研究人员主持、主研教育数字化相关课题和项目共计15项,已结题5项,受市教委委托,撰写资政报告4篇;案例《创新控辍保学模式 助力义务教育有保障》获2022年重庆市乡村教育振兴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
向“数”而行,系统化数据支持平台基本建成。以知网期刊数据库、教育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系统、重庆市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教育数据采集系统为依托,推进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例如《重庆市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系统》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辍学失学风险的学生实施有效干预,为我市实现持续动态清零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重庆教研网已经产生全国影响力的基础上,采用最新开发技术对教研网进行整体改造,组成重庆教研网、重庆德育网、重庆基础教育网、历史教学世界、重庆青少年创新学院网、重庆体育教研网六网一体的统一的网站集群,形成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典型影响全局的开放高效的数字化教科研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市教科院以信息化系统建设赋能教育研究创新,助推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2023年,市规划办组织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领域内的最新突破,为第七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各二级管理单位共限额推荐报送966项,参评成果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63篇,CSSCI检索来源期刊论文161篇,国家级领导批示或国家机构采纳决策咨询报告13篇,省部级批示或采纳44篇。
彰显“服务之力”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增强发展驱动力
教育科研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当教育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推广和应用时,它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从渝中区到万州区恒合民族学校、恒合民族中心小学,一路上留下市教科院专家和教研员的坚定步伐。他们以教育科研项目为抓手,助推恒合民族学校凝练教育内涵与定位,创新特色教育路径和载体,打造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育人品质。原来的农村学校不仅按下了快进键,而且实现零的突破,近两年立项4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学术的力量加速迈向卓越。
一直以来,市教科院高度重视成果转化推广,致力于让更多更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服务于教育决策,真正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服好务。
“上”服务于教育决策,“下”服务于基层实践,市教科院迅速反应,果断行动,奋力攻关,建言献策,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方面持续着力。
仅2022年,在服务决策方面,8篇咨政报告获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2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教育科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深入开展“双减”“五项管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劳动教育”等重大专题研究,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理论创新有突破,2022年全市教育科研战线发表高水平论文1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38部,其中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285部;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24项、省部级奖励875项。
指导实践铸精品,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验,设立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84所,组织119所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基地学校,研发5868节优质微课,形成了一批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公益免费精品微课资源。
科研帮扶有新动作,与酉阳、丰都、万州签订帮扶协议,专家团队提供专业评估、建议和指导,抓好帮扶落实、助力教育发展。
引导舆论大能量,全市教育科研战线共组织大型学术宣传活动300余场,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由于成果丰硕、作用明显,市教育科研智库建设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市教科院、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等3家研究机构入选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2022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国内教育智库榜单,其中市教科院位居国内教育智库榜第3名,这意味着我市教育科研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已经跻身国内前列。
倾听“一线需求”
“把脉赋能”开出教科研整体提升良方
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带着这样的初心出发,今年5月—6月,市教科院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科研现状大调研,这次调研范围涵盖了我市所有区县,力求全面了解和把握全市教育科研的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全局性的视野和思考,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发展。
“不仅充分了解我们的需求,还精准指出我们的痛点,这样‘走心走实’的大调研、大走访太解渴了。”酉阳县民族小学的教师说。
好评背后是周密安排、深思长计。为确保对此次调研工作精准把脉,市教科院专门成立工作组,每到一个地方,以调查问卷搜集各区县和直属单位的基础教育科研情况、组织架构、人员队伍、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开座谈会,倾听各参会单位代表分享了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就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
倾听、交流、记录,大家一次又一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少与会人员表示:“专家指导高屋建瓴,精准把握需求,通过问题式驱动、参与式研讨,解决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困惑。”
调研只是第一步,无形的责任让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市教科院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科研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例如更新思想明确教育科研重要地位、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教育科研顺利开展、加强培训促进教育科研队伍能力提高、加强管理推动教育科研质量提升、加强转化促进教育科研取得实效……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具体措施和路径。
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表示:教科院的“本分”就是扎根重庆教育土壤,做好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及服务、师资培训等工作,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进而推动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市教科院将坚持改革创新,践行求真务实,发挥好智库作用,推动重庆市基础教育科研迈上新的台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数说>>>
重庆教育科研这一年
过去一年,2023年全市共申报市级规划课题3581项,增长近15%,最终立项课题总数为909项,增长近17%,参与申报的教育科研人员高达2万余人,部分区县做到了“人人做科研,校校有申报”。
过去一年,设立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84所,组织119所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基地学校,研发5868节优质微课,形成了一批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公益免费精品微课资源。
过去一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统一组织开展了重大重点课题集中开题论证与观摩活动,实现了所有117项重大重点课题集中开题和所有755项立项课题组人员线上观摩,首次实现了两个全覆盖。
过去一年,8篇咨政报告获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2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教育科研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小寒 图片由市教科院提供
“宜学优教”持续发力 品质教育跨越向新
——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巴南实践

昕晖小学孩子在劳技课上为老师做午餐

新建的金竹小学
一笔笔“真金白银”托起“民生分量”;一项项“急难愁盼”变成“满意清单”;一个个“美好愿景”化作“幸福实景”;一次次“质量升级”映射“办学水平”……在巴南这片教育沃土,“城乡协同、优质均衡、共建共享”是最浓厚的发展底色,也是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近年来,巴南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总体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瞄准“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全面发展”,巴南区以“提质量、保平安、塑形象”为主线,坚持“大格局谋划、大投入保障、大气魄推动”,深入实施“民生、铸魂、培根、领雁、健康、融合”六大工程,为巴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一区五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民生工程”筑牢基础 提升惠民暖心保障能力
9月1日,位于巴南区界石镇的南环小学迎来了第一届一年级新生。据悉,该小学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12个班,学校设有图书馆、体育场等功能教室。
今年,巴南区分别在鱼洞街道、圣灯山镇、界石镇,新建金竹一小、圣灯山中学、界石东城小学、南环小学,并在龙洲湾街道改扩建巴渝小学。共计新增学位4290个,新增教学班94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辖区的入学矛盾,更好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得益于巴南区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持续推进“民生工程”,越来越多好学校建在了百姓家门口,越来越多学生能够尽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补齐短板、抬高底部,巴南区以实施‘民生工程’为突破口,编制了《重庆市巴南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21-2035年)》,将学校建设纳入区级重点项目优先保障。从优化布局调整、扩增办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条件提档升级等方面入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学校班额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让学校建设满足优质均衡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巴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表示。
近两年,巴南区合并9所学校,新建6所学校,新增学位8310个,有效缓解了龙洲湾片区、融汇片区等区域入学压力。据了解,巴南区5年拟(2021一2025)投入“改薄与能力提升”资金3.04亿元,目前已投入2.22亿元(2021一2023),完成多所学校的校舍与运动场建设、设施设备更新、教室灯饰改造、食堂设施改造升级。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建成生物城小学、渝汇小学等13所学校,提供学位2.25万个。在推进城镇学校扩容增位的同时,为巴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铸魂工程”奠基发展 养成受益终身良好习惯
走进巴南区各中小学,能看到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养成教育:鱼洞二小构建“有我”养成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星星课堂耀童心”养成教育课程;鱼洞四小开展“三养”深耕行动,探索“五正”养成教育体系的扎根实践;龙洲湾中学聚焦君子范、少年派、耀未来,构建“礼勤教育”德育品牌……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
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巴南区于2020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巴南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行动计划》,以学前“养性”、小学“养正”、初中“养心”、高中“养志”为目标,让青少年儿童在道德、文明、学习、健体、审美、劳动、生活、安全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引导青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组织架构,形成体系。巴南区将养成教育列入“铸魂”工程,成立了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区3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根据学段或年级实际,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养成教育体系,建立了课内、课外和居家习惯养成规范体系。
创新实践,形成经验。巴南区组建巴南养成教育专家智库,推进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打造“一校一品”养成教育工作特色,争创重庆市德育品牌;举行巴南区家长节,开展“养成教育优秀学校”现场展示,组织巴南家校共育大讲堂和论坛;实施“春笋”计划,组织“春笋种子”培训,培育百名种子教师、万名种子家长,评选“巴南春笋娃”。
如今,巴南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巴南养成教育模式,“学生成才、教师发展、学校跨越”的一体化养成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培根工程”强师塑能 强化教育发展第一资源
围绕种好教师专业成长课堂“责任田”,研究“实验田”,阅读“储肥田”,恒大城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增强;通过狠抓“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等亮色项目,重庆市实验中学培养了一批名师、名班主任……
教师是巴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巴南紧扣“师德铸魂、师能提升、机制引领”三大环节,深入落实“培根工程”,实施巴南区教师队伍建设“大树行动计划”,以“扎根”“伸枝”“壮干”“茂叶”“成荫”为主题,分年度全方位全过程融合推进,助力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修师德,筑牢信仰根基。巴南区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念好师德“九字诀”:实施“学、讲、行”一体化师德教育,建立了“巴南好老师”系列活动机制。构建“评、治、督”全方位评价治理机制,创新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励、尊、爱”巴南尊师文化,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炼师能,提升专业水平。推行精准化培训、精准化成长、精准化突破、精准化帮扶四个精准化,靶向聚焦,实现教师定制化培养。建立国家、市、区、校四级联动培训体系,实施“1631”名师培养工程,加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成立专家帮扶团队,开展“深耕”精准帮扶行动。近两年新增市区级名师500余人。
建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巴南区形成党建共同体制度、六位一体师德制度体系、分段分类分科教师培训体系、学练引研能力提升体系、大树计划督导评价体系等,创新开展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成为首批全国示范,创新构建新时代教师全域全员成长发展体系。
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巴南教师队伍,正擎起巴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未来。
“领雁工程”力促均衡 促进优质资源扩充辐射
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巴南区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
据了解,巴南区出台《关于深化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主任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基教科牵头、各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的责任体系,明确了领办学校全方位引领、成员学校主动成长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教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等7个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经费投入、干部职数、教师编制、人员交流上保障集团化办学高位推进。
基于此,巴南区以“名校+新校”“名校+潜质学校”等方式组建“名校(园)教育集团”,按照“优质学校+农村学校”和“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等形式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以“重点中职学校+参与配合学校+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园区企业”方式组建职业产业教育联盟,并形成紧密型、领办型、联盟型以及融合型等多种办学模式。
与此同时,巴南区建立了工作经费保障、人才队伍涵养、督导评估考核、帮扶成长退出等机制,让教育集团在人、财、物、事的管理上获得更大自主权,进一步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质量共同提高的良好态势。并以“区管校聘”促进了全区教师双向流动,以“学区制”将管理覆盖至全区所有公办学校。
目前,全区共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10个,优质资源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万余人,覆盖率达80.6%。组建10个小学学区、4个初中学区,覆盖全区所有公办学校,缩小了城乡校际办学水平的差距。
“健康工程”呵护成长 精准护航学生身心发展
10月26日,2023年巴南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会暨“心向阳 共成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夯实“莎姐守未”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这是巴南区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巴南区还有不少中小学有着特色做法。例如,重庆市清华中学通过“厚德育仁心,知识育慧心,运动育恒心,艺术育雅心,劳动育勤心”创建“水木心育”品牌。
夯实“健康工程”,让学生更加阳光。巴南区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巴南区打造健康阳光课堂,用好主题班队会课阵地,建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加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深化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巴南区通过“四定、三强、二严”举措,即建立“定人”精管安全隐患机制、“定时”研判疑难问题机制、“定责”督查校园安全机制、“定期”复盘通报机制,强“三防”标准建设、强力量护学保学、强资金救助帮扶,严格考核评价,严肃述责问责。筑牢安全防线,建设平安校园。
“融合工程”互促共进 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巴南区大力实施“融合”工程,保障基准入学机会均等,逐步扩大优质教育机会均衡,促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为推动区域内城乡学校的一体化发展,巴南区建立健全了“巩固拓展农村地区教育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巩固拓展“控辍保学”、办学条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规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公参民”治理,加大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巴南区还建立了集团化办学、建立学区制、中心校与教学点一体化办学等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创新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大力支持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如巴南巴蜀实验小学与接龙小学、树人立德小学与木洞小学、珠江城中小学与麻柳中小学等,通过管理互鉴、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在师资交流方面,巴南区遴选区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名师、骨干教师123名,组建49个教育专家团队,点对点帮扶引领49所农村学校。着力推进城乡学校线上研训平台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的“一校带多校”“城市带乡村”的专递课堂。做实顶岗支教、交流互派、名师工作室等,整体提高乡村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
数说>>>
获得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新时代养成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德育成效显,建成市级文明校园6所。
获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市级重点1个、试点2个;体育竞赛获全国冠军12余人次,市级比赛冠军98人次,获全国网球、足球、篮球特色学校20所;市级各类艺术比赛团体及个人奖2000余个,美育案例《以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区域美育改革发展》获全国一等奖。获评“新时代好少年”读书活动全国先进集体2次。
建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所,全国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2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2所,市级学生艺术团6个;打造市级劳动教育联盟单位7个,建成校园劳动教育示范基地6个,获市级精品课程1套、“典型案例”2个,2篇劳动教育案例被教育部推荐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团队工作获全国奖项30余个、市级80余个。
何霜 李佳佳 张骞月 图片由巴南区教委提供
把好学校建在家门口 以好教育聚合新优势
两江新区 迈出优质均衡步伐 助力区域引领示范

2023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组)女子U10组别的比赛

两江新区学生
自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以来,两江新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学校规模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两江教育”品牌影响力在重庆市乃至全国日渐凸显。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当前,两江新区正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产业升级的“硬支撑”,更离不开教育提质的“软实力”。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两江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教育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铺就城市的“幸福底色”。
围绕“优质均衡”,两江新区“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通过集团化办学缩差距、队伍建设激活资源、智慧教育赋能添彩等路径,令优质教育“就在身边”;落实“一校一品”,两江新区“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紧扣落地落细“双减”、纵深推进“五育并举”等发力,让优质教育“遍地开花”。
把好学校建在家门口,好学校以特色显优势的经验、以改革促发展的决心、以提质惠民生的担当,聚合“两江教育”新优势、强动能,更好服务于两江新区大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优先教育投入 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今年9月,崭新的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礼智学校迎来了首场校园开放日,数十位家长代表,带着小朋友,揭开这座“公园里的校园”的神秘面纱。现代时尚的设计风格、大气敞亮的体育操场、布局合理的功能教室——悬了许久的父母心,此刻稳稳落地。
不只是礼嘉实验礼智学校,嘉原小学、星海学校也在同期建成开学。3所学校同时起航,一举新增156个班级、7320个学位,新增学位量占到新区义务教育阶段总量的8.7%。
近年来,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的引领下,两江新区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坚持“建改同步”原则,按照“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要求建设学校,中小学从24所增加到55所,学生从4.8万人增加到9.3万人,教育体量实现了翻番。
如此蹄疾步稳地扩大教育体量,折射出两江新区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持续提升区域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大量新建学校的拔地而起,如何消除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成了摆在两江新区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两江新区以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改革解困破局:成立5个教育集团、8个培育集团,推进“优质校+新校”集团办学、“优质校+薄弱校”共同体办学、“名校长+新校”教育家办学。如此以强带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迅速缩小校际差距,让优质教育“遍地开花”。
今年9月,两江新区星光学校牵手新开办的嘉原小学成为星光教育集团领办校。集团通过派出骨干教师支援新校、专家引领、干部挂职、师徒结对、交流轮岗、教研同步、资源共享等方式快速提升新学校办学品质,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
通过深化多元办学改革,两江新区已实施教育评价、区管校聘、集团化办学、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等5项改革30项任务。与北京海淀区5所学校、四川天府新区18所中小学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两江新区立足新起点,谋划教育新蓝图,不断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逐步使各片区的教育资源优质、齐全、均衡,呈现出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良好态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学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期待、新要求。
从“少数优”到“全员强”
均衡配置师资 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8月21日至23日,两江新区举行了2023年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全区中小学近400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准骨干教师”们踊跃发言,积极与专家互动,主动在勤学善思中厚植内功,在交流切磋中内化思考,在学思践悟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凝聚起行动共识。
“培训从情商应用到有效课堂教学,从生命的传奇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学主张到科研论文。通过培训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提炼进阶,我坚信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和对孩子无私的爱,终会使教育理想、教学主张成为现实。”参加培训的两江新区云锦小学教师杜亮说。
这是两江新区加强教师队伍梯级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一个缩影。
教育要办好,教师是关键。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征程中,两江新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依托新区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两江新区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优秀教育人才;拓展教师培育渠道,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向一线倾斜,提升教师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目前,两江新区已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77名,拥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数百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明显优化。
如何盘活这些优质师资?两江新区推行教育集团内交流轮岗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在满足基层学校、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项项举措的落实,推动两江新区教师队伍量质齐升,为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配”上了强劲“引擎”。
数据显示,每年都有上百名两江教师在全国、全市教学比赛中获奖。仅2022年,两江新区教师赛课获国家级奖10人、市级奖271人、区级奖306人,教师获得国家、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数量翻番。近年来,学校开发精品课1443节,被评为部级精品课24节,市级精品课174节,区级精品课236节,为四级智慧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从“一枝秀”到“满园春”
深挖内涵品质 “一校一品”彰显特色
2012年被定为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学校,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2年成为两江新区区级足球队训练基地……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通过寻求学校足球特色开展与德育创新之间的契合点,构建全动力教育的育人模式,以足球运动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行为习惯、意志品质、荣誉感以及交往和抗挫折能力,拓展学生潜能,推动德育工作整体改革,为优质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礼嘉实验小学坚持“智慧劳育”的发展理念,以“K9劳动教育改革试点”重庆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功立项为契机,创建“微、小、中、大”的四大课堂,实施“小博士学院、太阳花学院、小绿叶学院、小水滴学院、万花筒学院”五大学院课程,为学生提供树德、增智、育心的新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真实有效地发生,打造出“幼儿园+小学”的九年劳动教育新样态。该校《K9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被评为重庆市第五届教育改革试点成果二等奖。
……
一所学校,便是一张教育名片。
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特色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和育人品质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两江新区着力打好特色牌,以强化“五项管理”、落实“五育并举”、开发精品课程为抓手,打造百花齐放的“一校一品”,推动各中小学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品质。
在实施过程中,两江新区重点打造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外实践、智慧教育融合的“智慧劳育”工程,构建“课程+教研”“校内+校外”“劳动+创新”的劳动教育(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推进体教融合,构建“一校一队、一区队、一基地、一联赛、一渠道”的“五个一”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构架,持续擦亮劳动、足球两大教育“名片”。
当前,两江新区已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共创建全国全市体育特色学校40所、艺术特色学校8所,特色学校占比超过50%,全区中小学各具特色的教育亮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区教育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优质均衡发展新样态。
从“会教学”到“慧教学”
集“智”聚“慧”育人 加快优质均衡发展
在两江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集成55个区校两级教育教学应用,对接国家、市智慧教育平台,自建丰富教学资源,并嵌入“教、学、管、评、测、研、服”等数据化工具箱。
平台上,可视化数据图一一呈现,各智慧教育场景和措施一目了然:教育综合评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发展苑、网络学习空间站、教育安稳应急……
这是两江新区在数字化浪潮之下,解锁的智慧教育全新场景。
智慧教育是构建公平、优质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两江新区作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紧扣“数字重庆、智慧两江”主题,以建设“智慧教育新区”来建设“基础教育强区”。
“让教育会‘思考’更‘智慧’,是两江教育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实践,区教育局将智慧教育作为‘加速器’和‘弹跳板’,从定位、体系、融合、效能四个方面探寻路径最优解。”两江新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重庆智慧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亭一表示。
经过长期实践,两江新区独创“644”模式积极拥抱数字化,即“六个一架构”新格局:聚焦一张蓝图——《两江新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划》、一个中心——重庆智慧教育创新中心、一个行动——智慧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一个平台——两江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一张专网——全域5G教育双域专网、一个素养——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全面夯实区域智慧教育底层基座;“四维探索”新样本:从课程、课堂、协同、评价四个维度整合技术与教学:“四大能力”提升新生态:以数字手段提升教育领导力、智治力、教学力、协创力。
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高效推进。目前,两江新区已成功创建国家智能社会教育治理实验基地,承接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等,获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重庆市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重庆市智慧教育优秀示范基地等众多荣誉。
眼下,一个以教师学生智慧素养为核心、教学全过程智慧应用为手段、校园智慧治理为环境的两江智慧教育体系,正在蓬勃发展。全覆盖建设和配置多媒体教学终端、机器人、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编程课程开设率100%,开发“10个100”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18所。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上台阶、抓引领、促内涵、贴民心”的战略任务。两江新区将继续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向不动摇、目标不松劲,激发最大动能,释放最优活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展现出重庆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交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